健康產業是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。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,發展健康產業不僅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,也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。當前,我國健康產業展現出方興未艾的良好勢頭,我們要深挖我國健康產業蘊含的巨大潛力,搞好戰略規劃,完善相關制度,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,不斷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。 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》提出,到2020年,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、社區為依托、機構為支撐的,功能完善、規模適度、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。養老服務產品更加豐富,市場機制不斷完善,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?!秶鴦赵宏P于積極推進“互聯網+”行動的指導意見》也明確提出,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。這些無疑都會大大推動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“推進健康中國建設”,并作出戰略部署,為我國健康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、打開了更加廣闊的前景。 一 健康是人的最重要的需求,也是人們追求的最主要的生活目標。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有3個衡量指標,健康和人均預期壽命是位列第一的指標。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8個具體項目中,有3個是關于人的健康的。這足以顯示出全世界對人的健康的重視程度。 我們國家同樣高度重視人的健康。我們推動發展,最終是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,包括全體人民健康素質的提高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,有多方面的具體目標,健康就是其中不可或缺、十分關鍵的一個目標。沒有全民健康,就沒有全面小康。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,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了“推進健康中國建設”的重大部署。這反映出黨和政府對保障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視。推動健康產業的發展,提供豐富的與健康相關的產品與服務,可以有效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質,改善人民的生活質量。 必須清楚地看到,在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條件得到滿足、人民生活跨越溫飽階段之后,健康日益成為人民所追求的更高生活水平、更高質量的一個重點內容。而且,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物質條件的不斷改善,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必定會日益增長。推進健康中國建設,增進人民健康福祉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,既要發展健康事業,也要發展健康產業;既要完善保障和促進健康的制度安排,也要強化保障和支撐健康的物質技術基礎;既要政府出力,也要市場使勁。發展健康產業,無疑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由之路。 二 健康產業是與人類健康相關的產業的統稱,涵蓋范圍較廣,至少涉及醫藥產品、保健用品、營養食品、醫療器械、保健器具、休閑健身、健康管理、健康咨詢等多個與人類健康緊密相關的生產和服務領域。不少專家認為,繼蒸汽機、電力、IT技術、新能源之后,生物健康技術突飛猛進,健康產業附加值和發展潛力巨大,已經呈現引領新時期全球經濟的趨勢。比爾·蓋茨在新世紀初曾經將其喻為“未來能超越信息產業的重點產業”。 目前,我國的健康產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階段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,經濟發展的動能開始進入傳統動力衰減和新動力培育的接續階段,健康產業具有覆蓋范圍廣、產業鏈長的特點,直接影響到國民經濟多個行業的發展。從國外健康產業的發展來看,很多發達國家的健康產業已經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,對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拉動作用。 還要特別看到,發展健康產業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。人口老齡化是未來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性重大問題。根據權威機構預測,2013年至2021年是我國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,年均增加700萬老人;2022年至2030年為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,年均增加1260萬老人,接近當前的2倍?!笆濉币巹澗V要指出,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,通過購買服務、股權合作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增加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。推進健康產業發展,滿足老年人的服務與產品需求,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現實而緊迫的要求。 從近幾年我國健康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,健康產業將會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。實踐證明,中央作出的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決策,是完全正確的,也是十分及時的。之所以正確和及時,一是因為順應了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,二是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。而且這兩者是具有內在聯系的,因為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是市場的生命力所在,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決定性力量。我們講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,要見物,更要見人,要準確認識和把握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,及時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。我們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最終要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對接,切實解決資源錯配問題,不能是消費者不需要的你還在那里不斷地加大供給、而消費者需要的你卻提供不出來?,F在,我們的產業結構、產能結構出現的就是這樣的問題??梢哉f,我們看到的需求不足是表面現象,實質上是供給不足,也就是不能及時提供人民群眾消費升級后所提出來的新產品、新服務。因此,中央突出強調要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這就包括要解決好健康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問題。發展健康產業,無疑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面。 三 從國際經驗看,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,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逐步將發展健康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。目前,美國、德國、日本的健康產業占GDP的比重都較高,成為其支柱產業,是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動力。據統計,目前我國健康產業增加值僅占GDP的4%至5%,不僅遠遠落后于美國、日本等發達國家,甚至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。 從積極的角度看,這種差距意味著我國健康產業的發展前景廣闊。事實也是如此,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 一是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態勢逐漸顯現。隨著老年人口不斷增加、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漸提高以及健康意識的日益增強,對健康相關的產品與服務的消費需求必然會不斷增長。據有關機構預測,至2020年,整個健康產業的增加值可以達到10萬億元左右。二是發展的政策環境日趨完善。近幾年,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健康產業的發展,《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》對健康服務業的發展進行明確的規劃與部署,提出,到2020年,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、內涵豐富、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,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,并形成一定的國際競爭力,基本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需求。三是國內健康產業發展速度逐漸加快,行業發展基礎逐步夯實。通過多個地方的調研來看,各地普遍十分重視健康產業的發展,為促進健康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,使得近幾年來健康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,一些具有競爭力的特色品牌企業開始逐漸出現。 我國健康產業展現出方興未艾的良好勢頭。我們要看到我國健康產業的巨大發展潛力,搞好戰略規劃,完善相關制度安排和政策體系,積極借鑒國際有益經驗,把我國健康產業做大做強,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,不斷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。 |
渝公網安備 50011202503002號